藍光可能穿透眼睛直達視網膜,對健康構成潛在威脅
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太陽光譜無處不在,但也隱含著不少潛在威脅。太陽光譜分為三個主要部分:紫外線、可見光和紅外線。
可見光是我們肉眼可見的光線,波長範圍在380至780nm,依據波長可分為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、靛、紫七種顏色。隨著LED技術的廣泛應用,我們暴露在藍光中的機會比以往更多。無論是電視、桌電、筆記型電腦螢幕,還是手機和平板等設備,這些裝置都使用LED技術,並產生大量藍光。雖然紫外線通常會被角膜和水晶體阻擋,因此對視網膜的影響較少,但藍光卻不同。
藍光通常被定義為範圍介於380至500 nm的可見光。藍光有時會進一步分解成藍紫光(約380至450 nm)和藍綠光(約450至500 nm),是可見光中波長較短、能量較強的一部分。這種藍光能穿透角膜和水晶體,直接到達視網膜,對眼睛健康產生潛在威脅。
暴露時間越長,眼睛負擔越大
藍光對眼睛的影響主要取決於暴露時間和使用頻率。長時間暴露於藍光環境中,特別是在接近睡眠時間,可能會影響睡眠品質和健康。雖然一般消費電子產品所釋放的藍光強度不高,若每天長時間使用這些設備,眼睛的負擔將逐漸加重。尤其是在夜晚頻繁使用高亮度設備,可能導致眼睛疲勞、視力模糊,甚至影響睡眠,因為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延遲入睡時間。因此,避免長時間直視高亮度螢幕或使用如夜間模式、降低亮度等調節方式,有助於減輕藍光對眼睛的影響。
距離越近,藍光對眼睛的傷害越嚴重
距離也是影響藍光風險的重要因素。越靠近光源,眼睛受到的光強度越高。使用手機、平板或電腦時,螢幕通常距離眼睛只有30到50厘米,即使藍光強度不高,長期近距離使用也可能導致眼睛疲勞、乾澀,甚至影響視力。相比之下,保持較遠的使用距離可以有效減少藍光的影響,因為光線會在距離中逐漸擴散。對於電視或大螢幕設備,保持合理的觀看距離同樣有助於減少藍光對眼睛的潛在影響。